期刊信息
 

刊名:中国基础科学
主办: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ISSN:1009-2412
CN:11-4427/G3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期刊分类:基础科学综合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瞭望|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用实现科技造福人(2)

来源:中国基础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9月18日 00:40:4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建设和运行大型科学装置,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然规律、产生新知识,这些新知识看起来似乎暂时没什么用,但在未来都会被使用,而且会产出一大批新技

建设和运行大型科学装置,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然规律、产生新知识,这些新知识看起来似乎暂时没什么用,但在未来都会被使用,而且会产出一大批新技术等“副产品”。历史已经证明,很多大型加速器衍生的成果和国家各行各业的核心技术密切联系在一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具体难题。比如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不仅能对天气形势做出精准预测,还可以为我们处理节能减排这一重大全球问题提供数据支撑。

例如,在前沿基础研究方面,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近代物理所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30多种新核素,首次精确测量了26种短寿命原子核的质量;在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基于离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和核物理研究,提出了解决核燃料长期可持续供给、实现铀资源充分利用和乏燃料安全无害处置的加速器驱动的先进核裂变能源系统;在人民健康方面,依托这一大科学装置,经过20多年持续努力,我们发展了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离子治疗肿瘤技术,研发了治疗实体肿瘤的专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已得到产业化推广。

赵红卫: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科技强国和全球创新高地,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关乎国家战略需求、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必须要以“十年磨一剑”的韧性,坚持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红卫

近代物理所是一个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重离子科学与技术、加速器驱动的先进核能系统研究的基地型研究所。60多年来,研究所在原子核物理、原子物理、放射生物学、重离子驱动的高能量密度物理、材料辐照与技术、加速器驱动的先进核能裂变能源、基于离子束的核技术相关应用和粒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等研究方面,引领着我国重离子科学与技术、加速器驱动核能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以新核素合成、原子核质量精确测量为代表的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在超导离子源、连续波强流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等方面获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转化了重离子治癌、辐照诱变育种等多项重离子辐照技术,实现了大型医疗设备重离子肿瘤治疗专用装置的国产化。截至2022年7月,作为第一单位和参与单位,近代物理所共有186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20项。

【来源:新华社】

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近代物理所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30多种新核素,首次精确测量了26种短寿命原子核的质量

目前,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部分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部分分系统、某个方向或设备性能等领先的较多,全面领先、领跑的相对较少。比如在核能可持续发展和医用同位素量产方面仍需要持续推动。核废料嬗变、铀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是先进核裂变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这两个问题目前也是世界难题,需要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探索研究;在用于肿瘤诊疗的医用同位素量产技术方面,离子加速器装置也可发挥关键作用,规避“卡脖子”风险,我国可统筹谋划布局。■

2019年10月,由近代物理所及其参股公司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碳离子治疗系统获准上市。这台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的国产碳离子治疗系统,突破了国外产品的专利壁垒,提高了性价比、降低了运行维护成本,实现了国产重离子治疗设备零的突破,使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装备国产化迈出了新的步伐。

超导质子直线加速器装置 近代物理所供图

《瞭望》:打造全球创新高地,我们面临哪些新挑战?

打造全球创新高地仍需努力

“国之重器”引领科技变革

同时,国家亦可鼓励地方政府投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立项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时,充分论证,目标清晰,从国家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团队基础和经验,强调先进性和必要性。

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过去跟跑到现在总体水平处于国际先进行列,成绩明显

《瞭望》:如何更好地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瞭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造福人类方面有哪些代表案例?

“重视‘国之重器'的引擎作用,持续推动、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一科技利器在科技创新上的重要作用,让科技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是近代物理所不断努力的方向。”赵红卫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文章来源:《中国基础科学》 网址: http://www.zgjckxzz.cn/zonghexinwen/2022/0918/544.html

上一篇:瞭望丨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红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下一篇:几代科学家接力研发中国“芯”!专访龙芯总设

中国基础科学投稿 | 中国基础科学编辑部| 中国基础科学版面费 | 中国基础科学论文发表 | 中国基础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基础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