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中国基础科学
主办: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ISSN:1009-2412
CN:11-4427/G3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期刊分类:基础科学综合
赵红卫: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从中科院起步。“九五”至“十二五”时期重点布局,这一时期也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井喷期”。截至目前,我国已有约4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运行。
赵红卫:我国已取得的科技成就多数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关,世界范围内亦是如此。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突破科学前沿与学科发展、突破和培育关键核心技术、催生高新技术、开拓新兴交叉领域、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成就显著。世界范围内来说,40%左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得成果。因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瞭望》: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呈现哪些特点?
赵红卫:可以吸引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有发达国家企业与国家实验室合作,大型设备的所有权由实验室掌握,企业有使用权。我国也可以借鉴此类做法,吸引民营企业参与。相关部门可以设置一部分基金用于支持企业围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采购专门的仪器设备,参与设施建造。
《瞭望》:为什么要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近代物理所从1993年开始重离子治癌技术基础研究,已经实现了离子束辐照细胞、动物实验、核心技术攻关、病例临床前期试验、治疗专用装置的集成、示范及产业化推广。2018年,近代物理所自主研发并投入生产、安装了国内第一台重离子治疗肿瘤专用装置,使我国成为继日本、德国、美国之后全球第四个实现重离子治疗肿瘤的国家。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提出、建设、运行和维护需要庞大的团队给予保障,而且涉及的专业方向非常广泛。以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为例,这是以重离子物理和相关技术应用为主的实验室,涉及领域包括核物理、原子物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离子加速器、自动控制、微电子、探测器、磁铁、真空、电源、机械、射频与微波、液氦低温等,综合性非常强,运行效率也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除每年7月底至8月停机维护以外,每天24小时、每年11个月运行约7500小时。总体来看,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部分运行时间为每年5000小时至7000小时,效率比较高。
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过去跟跑到现在总体水平处于国际先进行列,成绩明显。比如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其在短寿命原子核质量精确测量、强流高电荷态离子束产生和强流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应国家需求,我们实验室还承担了大量单粒子效应抗辐照器件加固方面的检测实验。国内重要的航天器件“上天”之前,均要在该实验室完成地面上的检测。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类似重离子加速器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必争的战略高地。我国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进步,成为解决重大战略科技问题的主平台。如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散裂中子源、“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等已产出了多项重大成果,破解了多个“卡脖子”的科技难题,在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征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文静 孙英兰
同时,该系统的产业化和临床应用还将带动集癌症精准治疗、高端装备制造和运行维护服务为一体的离子医疗产业,推动上下游企业技术水平提升,实现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转型,使“国之重器”造福社会。可以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基础研究、产业化应用等方面,有力地服务了社会,并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赵红卫:这类案例很多。比如1975年,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利用其已有的科研加速器装置率先开展重离子治疗肿瘤研究。20世纪90年代,德国和日本相继开展重离子治疗肿瘤技术和临床研究,并逐步推广应用。目前,重离子治疗已成为全球放疗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国际上共有10余台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在运营,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全球已累计治疗肿瘤患者约3万人。
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下称近代物理所)自主研制的国内第一台重离子治疗肿瘤专用装置,自2018年在甘肃省武威市安装运行以来,目前已有2万余名肿瘤患者进行了咨询,有570多名患者完成了重离子治疗,疗效显著,耐受性良好。
文章来源:《中国基础科学》 网址: http://www.zgjckxzz.cn/zonghexinwen/2022/0918/544.html
中国基础科学投稿 | 中国基础科学编辑部| 中国基础科学版面费 | 中国基础科学论文发表 | 中国基础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基础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