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刊名:中国基础科学
主办: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ISSN:1009-2412
CN:11-4427/G3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期刊分类:基础科学综合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瞭望丨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红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来源:中国基础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9月14日 19:24: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瞭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如何推动科技创新的? 赵红卫:我国已取得的科技成就多数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关,世界范围内亦是如此。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突破科学前沿与学科发

《瞭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如何推动科技创新的?

赵红卫:我国已取得的科技成就多数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关,世界范围内亦是如此。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突破科学前沿与学科发展、突破和培育关键核心技术、催生高新技术、开拓新兴交叉领域、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成就显著。世界范围内来说,40%左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得成果。因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之重器”引领科技变革

赵红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探索自然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催生技术变革、发现新知识、发明新技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的科学研究系统。它可以让前沿的科学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科技成果,解决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也是世界科技强国必争的战略高地。几乎所有的世界强国如美国、德国、日本都已布局建成了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至今还在不断建设,涉及从物质结构、能源、信息、材料、天文与航天、地球与环境到海洋、生命与健康、农业和国家安全等多个领域。

“重视‘国之重器'的引擎作用,持续推动、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一科技利器在科技创新上的重要作用,让科技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是近代物理所不断努力的方向。”赵红卫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赵红卫: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科技强国和全球创新高地,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关乎国家战略需求、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必须要以“十年磨一剑”的韧性,坚持发展。

赵红卫:这类案例很多。比如1975年,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利用其已有的科研加速器装置率先开展重离子治疗肿瘤研究。20世纪90年代,德国和日本相继开展重离子治疗肿瘤技术和临床研究,并逐步推广应用。目前,重离子治疗已成为全球放疗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国际上共有10余台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在运营,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全球已累计治疗肿瘤患者约3万人。

《瞭望》:如何更好地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部分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部分分系统、某个方向或设备性能等领先的较多,全面领先、领跑的相对较少。比如在核能可持续发展和医用同位素量产方面仍需要持续推动。核废料嬗变、铀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是先进核裂变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这两个问题目前也是世界难题,需要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探索研究;在用于肿瘤诊疗的医用同位素量产技术方面,离子加速器装置也可发挥关键作用,规避“卡脖子”风险,我国可统筹谋划布局。

例如,在前沿基础研究方面,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近代物理所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30多种新核素,首次精确测量了26种短寿命原子核的质量;在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基于离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和核物理研究,提出了解决核燃料长期可持续供给、实现铀资源充分利用和乏燃料安全无害处置的加速器驱动的先进核裂变能源系统;在人民健康方面,依托这一大科学装置,经过20多年持续努力,我们发展了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离子治疗肿瘤技术,研发了治疗实体肿瘤的专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已得到产业化推广。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成了培养和吸纳优秀科技人才的“蓄水池”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物理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副主任赵红卫表示,科学技术的初心是造福人类。60多年来,近代物理所始终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断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引领科技变革、造福人类健康。

《瞭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造福人类方面有哪些代表案例?

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近代物理所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30多种新核素,首次精确测量了26种短寿命原子核的质量

近代物理所是一个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重离子科学与技术、加速器驱动的先进核能系统研究的基地型研究所。60多年来,研究所在原子核物理、原子物理、放射生物学、重离子驱动的高能量密度物理、材料辐照与技术、加速器驱动的先进核能裂变能源、基于离子束的核技术相关应用和粒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等研究方面,引领着我国重离子科学与技术、加速器驱动核能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以新核素合成、原子核质量精确测量为代表的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在超导离子源、连续波强流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等方面获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转化了重离子治癌、辐照诱变育种等多项重离子辐照技术,实现了大型医疗设备重离子肿瘤治疗专用装置的国产化。截至2022年7月,作为第一单位和参与单位,近代物理所共有186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20项。

文章来源:《中国基础科学》 网址: http://www.zgjckxzz.cn/zonghexinwen/2022/0914/543.html

上一篇:汤晓鸥、潘云鹤、姚期智三位顶尖科学家担纲主
下一篇:瞭望|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用实现科技造福人

中国基础科学投稿 | 中国基础科学编辑部| 中国基础科学版面费 | 中国基础科学论文发表 | 中国基础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基础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